南海司法行政信息网
今天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佛山政府网 | 南海政府网
首页 > 政治工作 > 读书交流
“好书推荐、好书共享”八月奉献
发布日期[ 2012-08-30 ] 浏览次数[ 14 ] 来源[ 区司法局 ]

    推荐书:《三国演义》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1330-1400),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一说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人(今江西吉安)。

    (推荐人)法宣科李旺芬

 

    推荐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内容简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讲述:“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该书的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绝不会变成一个西方式社会,它将保持高度鲜明的本国特色;西方发达国家代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目前主导世界,但将受到中国所代表的“另类发展模式”的挑战,直到有一天“东风压倒西风”,中国模式主导世界;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将丧失文明操纵权,世界将按照中国概念重新塑造…… 。

    (作者)马丁·雅克( 英文名: Martin Jacques), 生于1945年考文垂的英国人,现在是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

    (推荐人)法宣科张锡泉

 

读古典名著  感悟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朝作者罗贯中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对明君仁政的愿望。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留下了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成语;更将兵法的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调虎离山计等奇谋险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

    细读完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也感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学会客观地评价人和事。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和态度十分明显,作者对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一方的品德和事业进行了热情赞扬和歌颂,对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则给予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刘备的笃诚宽厚、信义卓著、礼贤下士、爱护民众的优良品德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美德美行的化身,而曹操的凶残暴戾、狡诈猜忌、外宽内妒、杀戳人民等丑恶品德和行径,则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恶德恶行的集中代表。但从历史客观事实来看,曹操与刘备,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需要我们客观地看待。对于曹操,一方面,他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野心,有血洗徐州,屠杀百姓的暴行,有‘挟天子令诸侯’的罪名,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他指挥的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他所注的孙武十三篇,流传于后世,他所作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而刘备,他以仁义当先,热爱百姓,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但他的文韬武略和果敢断事的能力却远不及曹操,在关羽被害后,更不顾蜀国大局、不听忠言而出兵攻打东吴,而招至七百里火烧连营之大败。读《三国》,使我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无论历史的人和事,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都应当客观地评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自我。

    二、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成和败的故事,成功的,基本都是能善于听取好意见建议的,失败的,多数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毫不犹豫地相信了庞统的“连环计”,而不听取另一个臣子提出的“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的忠言,认为此时节不会刮东南风而招至“火烧赤壁”之大败;马谡因刚腹自用,不听诸葛承相的“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告诫,又不听副手王平之言,而是把兵屯于山上,还认为“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结果被司马懿团团围住,失守街亭,最后被诸葛承相处以斩刑。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我们要时时紧记“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至理名言。

    三、凡事尽力而为。《三国演义》的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就是被称为“智绝”的诸葛亮,他作为中国古代“贤相”的典型,智慧、果敢、忠诚、仁德,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直至“秋风五丈原”,死而后已。

    刘备白帝城托孤,将无才无德、贪图享乐的儿子“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而诸葛亮明知“阿斗”不是明主,明知魏强蜀弱,形势凶险,但他没有推却,而是竭尽所能,全力辅佐后主,治理西蜀,对抗魏国,最终,诸葛亮虽然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走了,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力而为,问心无愧。《三国演义》以蜀被魏所灭的悲剧结局,但却蕴含着许多启迪人生的哲理: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顺境逆境,许多因素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和控制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适应当前的境况,凡事尽力而为,而不管结局如何,也无怨无悔。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更穿越时空,引导我们洗净心灵,修身养德,深深感悟人生的真谛。

   (法宣科供稿)

南海司法行政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