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无疑把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污染减排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下达地方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污染减排工作。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对落实污染减排工作责任制的明确要求,是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强调污染减排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内涵和实质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落实污染减排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麻痹。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区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通过《佛山市南海区2007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实施,将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和重点排污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开始发挥导向作用。但与佛山市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相比,我区的节能减排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难度很大。根据佛山市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到2010年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2.1万吨和 1.25万吨。由于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较大,因而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难度极大,以二氧化硫为例,我区2006年的排放总量已达到5.04万吨,要达到“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必须削减2.94万吨,削减率达58.3%。
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在今年污染减排目标初步得到落实的基础上,及时部署“十一五”期间后三年的污染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既有污染源的减排潜力已经有限,除了继续加大环境管理的力度外,今后的工作重点应从两方面同时下手,即一只手抓源头——节能降耗,另一只手抓末端——污染减排,而且两手都要硬。要更加重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单位产值能耗、优化能源结构的方式来节能减排。
结合南海的实际,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措施:
一、以污染处理厂建设和烟气脱硫工程为重点,大力削减污染物存量,实现工程减排。一是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实现化学需氧量的工程减排。二是抓好火电、铝型材、陶瓷、纺织印染、玻璃等5大行业炉窑及其它锅炉的烟气脱硫工程,关闭小电厂,实现二氧化硫的工程减排。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结构减排。随着东西板块战略、双轮驱动战略、企业发展“五阶段”战略以及“三旧”改造的实施,必将重构城镇发展版图,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对推动我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区政府专题研究战略的实施对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定量分析它们所产生的污染减排潜力,并据此来调整各项战略的实施进程。
三、强化环境准入机制,实行行业限批,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完善污染源监管制度,实现监管减排。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强化环保准入,要求项目的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新建项目要求一对一削减,先减排后审批。对超总量指标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政策。
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基地化步伐,推行清洁生产,以节能降耗促污染减排。
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污染减排保障体系。要尽快组织力量进行节能减排的专题规划研究,编制《佛山市南海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我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总体要求、职能分工及各项保障措施。要求各镇(街道)、各政府部门、各重点行业协会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报区政府批复同意后实施。建议区政府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额度。针对部分镇街、部门、公众对污染减排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宣传,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努力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采取“创模”时的那种宣传态势,通过报纸专栏、专门网站、公益广告、大型活动等方式,让污染减排深入人心,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形成污染减排的强大合力,打好污染减排这场硬仗,确保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促进南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