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栏目 >> 科学发展观 >> 工作心得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南海区环保副局长 游远荣
2009-08-17
发表日期: 2008-01-10 文章来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点,结合环境保护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提出了全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把其明确列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报告提出这个要求,说明了当前我国前进道路上面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深入人心。现在看来,对这一观点的贯彻,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明显带有片面性。其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情况非常普遍。通过不遗余力地追求GDP,向环境无限度索取,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却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走上日益恶化的道路。我们引以为豪的GDP高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是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廉价劳动力换来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的江河水质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10年前的两倍,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接近国土总面积的1/5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叫停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因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表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需要。

十七大报告提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应当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回顾我们党十二大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发展。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将环境资源保护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层面,从技术、工程层面,扩展上升到政治、法律层面;另一方面,相应要求我们在应对环境资源问题时,从转变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改革管理模式,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等多个层面采取行动。省委党校教授卢嘉旗在授课时指出,人的发展需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需求,即首先要解决生存;第二层次是精神需求,即要追求人格平等、社会公平;第三层次是生态需求,即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发展问题上全面提出了“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发展问题的提法上,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以往所提“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所说的转变和发展的理念是不同的,虽然看起来只是在词语上的小调整,但是可以看到中央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方面,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所进行的重要指导思想的调整,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经济增长总量的因素,增长速度的因素,更要注意技术、结构、效益和环境资源等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目标的3个重大战略措施:一个措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转变;第二个战略措施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第三个战略措施是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到区级的职能单位来考虑,我认为要结合我区实际,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加快我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城市,当前要务是大力抓好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认为应要从四个方面去开展:

第一,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大力削减污染物存量。

一是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大幅增加,同时也带来化学需氧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我区的内河涌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造成的。因此,必须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设,并同步做好配套污水管网的规划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才能有效减少内河涌的污染。二是要加快火电、铝型材、陶瓷、纺织印染、玻璃等5大行业的治理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这5大行业是我区的传统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我区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它们同时又是耗能大户,污染大户。这些行业,已不适合当前我区的发展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严格治理,迫使其转型,减少空气的污染。

第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区东西板块战略、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一批规模大、污染小、效益高的大企业逐步进驻,同时第三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房地产、物流、金融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因此,我们要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鼓励发展规模企业,无污染企业,效益高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限制淘汰产能低、耗能大、技术落后、污染较大的行业,推进我区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强化环境准入机制,严格实行行业限批。

要把总量控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强化环保准入,要求项目的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控制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严格对部分传统产业实行行业限批,需要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园区或基地,确保污染企业得到有效的约束。

第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由于我区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以煤和重油为主,含硫量较高,即使建设治理设施,也很难达标排放。因此,必须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引进天然气、轻柴油、水煤浆和推广电能等清洁能源,严格控制高含硫率燃料的使用,二氧化硫的排放才能得到有效削减,我区的空气才会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的压力就将会大大减少。

    您是第 137940 位访客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4号环保大厦 电子邮件:hbj@nanhai.gov.cn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版权所有 ©2005 [粤ICP备030659][佛山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