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2013年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的通知 2013-04-01
2013年南海区人才研究所聘用人员公示 2013-03-28
2013年南海区人才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总成绩公告 2013-03-08
关于组织申报第十批“”的通知 2013-03-05
2013年南海区人才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成绩公告 2013-03-04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人才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3-02-25
佛山市南海区人才研究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13-01-22
关于对招聘录用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奖励的通知 2012-12-10
宣传片
核心提示
今日,“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佛山分中心暨佛山中科芯蔚科技有限公司”将举行揭牌仪式。南海区又增添一个高端科技类平台项目,而这一次的主角,又是中科院这一科技“大腕”。
随着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南海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从过去的傍“资金大款”转向傍“科技大款”,广泛开展了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来自南海区经济与科技促进局的资料显示,仅是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来看,目前共建园区4个,共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5个,合作企业超过150家,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4亿元,育成了广顺新能源、中科芯蔚及盈华高科等企业18家,全区院地合作项目获得上级立项扶持超70项,扶持经费超过6000万元,占全市项目总数的50%以上。
而这些与院地合作的项目不仅促进了南海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广东省和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借脑”兴业 共建产业园加速集聚发展
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我国核医学领域第一位“杰出青年”,曾与团队成员刘昭飞共同获得美国核医学学会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奖“贝尔松-耶洛”奖。去年,王凡团队携“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研发项目成为第二批“蓝海人才计划”签约创业团队。该项目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可解决全身肿瘤无法一次性检查这一全球性技术瓶颈,有望成为能与美国同类产品抗衡的1.1类新药,已在北京协和等医院完成1000多例临床研究,预计项目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
该尖端技术团队与南海的“联姻”,得益于中科院的牵线搭桥。目前该团队携项目已落户在“中国科学院南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并成立产业化公司,预计到2016年,可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经营许可证。“南海本身就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加上有跟中科院共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既有利于我们做研发,又有利于成果产业化。”王凡表示。
自2009年广东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南海区已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了4个新兴产业园区。其中包括: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与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南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与广东省经信委、中科院合作共建“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园”等。这些新兴产业园区借助中科院的研发成果储备,搭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点石成金” 嫁接高科技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南海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从过去的傍“资金大款”转向傍“科技大款”。
除了共建产业园区,加速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以外,南海区还依托与中科院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尤其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选种育苗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嫁接和项目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位于里水镇的钜仕泰公司通过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项目团队合作,成功从一家粉末冶金零件生产企业,转型为掌握高端靶材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企业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稀土及稀有金属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
此外,志高空调使用中科院微电子所的节能芯片后,节省了20%的成本;通过与中科院过程所的合作,邦普公司在废旧电池循环领域跃居领先地位;广顺新能源与中科院合作突破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的技术难题,使广顺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钨铝合金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为广东省和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南海与中科院这种“点石成金”的合作已全面铺开。“在中科院与佛山市的合作项目中,南海区的项目数超过了50%。”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李昌群表示。据统计,南海区已有超过150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了合作,涉及30个研究所,研发团队近200人,带动企业科研投入4亿元以上。2009年以来,南海区企业与中科院联合申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共有5个获得立项,上级扶持经费3400万元;全区省院合作项目共有16个获得立项,上级扶持经费1100万元;全区市院合作项目共有44个获得立项,上级扶持经费1760万元,占全市立项项目的50%以上。
■“搭桥把脉” 创新平台加速转型升级
“企业的研发需求越来越多,与高端人才和研究院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密,必须有一个机构落地在南海,才能让我们这些中小型企业及时与中科院这样的高端院所展开合作。”狮山一家机构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而在南海与他有着同样诉求的企业家还有很多。
事实上,随着院地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南海区在与中科院进行沟通后,于去年9月共同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南海办事处”,并使之成为中科院在南海的对外合作窗口;引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黄伍桥博士在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挂职,以点带面对接中科院成果转化资源;今年4月首批“科技镇长团”到岗,通过让高端人才到基层挂职的方式,提升镇街和园区招商及产业提升的专业性。
针对南海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中科院技术资源,南海区还相继启动建设5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包括,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氢能及燃料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支撑电子产业发展的“中科院EDA中心南海分中心”、支撑环境服务业发展的“中科院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中科院纳米加工平台华南中心”等创新平台。
此外,南海区还与中科院联合举办了燃料电池及氢能技术发展国际峰会、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论证会、中科院半导体照明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等交流活动,引入中科院智囊团助力产业提升,并邀请金属学及材料学泰斗师昌绪院士、国家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衣宝廉院士等为南海产业把脉提升。
“这些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渠道不畅、效率不高、难以持久等‘老大难’问题,有利于实现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海区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占据全市合作成果的半壁江山,对新兴产业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而为进一步加快引进中科院优质项目和创业团队,区级财政也加大了经费的投入,以用于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引一批人才,建一批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李丹丹
图/珠江时报记者 谢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