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社团 >> 环保产业协会 >> 资讯中心 >> 产业要闻
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明确
2011-09-01

目前政策上对于未来五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思路已基本清晰,“十二五”期间,全国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9.5%以上。

 

水电方面,政策将着力推动西部8个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建设,至2015年底,常规水电利用规模要达到2.6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9100亿千瓦时,抽水蓄能利用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

 

风电方面,至2015年末,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其中,分布式风电累计装机要达到250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方面,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9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

 

生物质发电方面,到2015年末,生物质发电装机建成规模要达到1300万千瓦。

 

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地热能年利用量要达到1500万吨标煤,地热能发电装机要达到10万千瓦;建成1到2个万千瓦级潮汐电站;建成5个万千瓦海洋能发电站。

 

在相关的政策补贴和税收政策方面提出,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政策补贴机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用电户的直接交易,全面落实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及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热、供气和液体燃料的价格及服务收费标准。

 

此外,政策上还将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提出要制定电网企业年度收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额度,规定大型发电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比例,并确定各省(区、市)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指标。

 

生物质发电出路在市场

 

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到1300万千瓦!

 

这是日前在首届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透露的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据了解,在将于9月发布的“十二五”新能源专项规划中,太阳能的发电装机也仅为1000万千瓦。

 

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推算,13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意味着要增加500~700个生物质能发电厂,一年就要建成100多家生物质能电厂。截止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而目前,国内仅凯迪电力等几家企业涉足该领域。

 

此番能源局透露出的规划愿景再次引来业界关注,不仅各地政府将生物质发电能列入战略性发展能源,海外资本也跃跃欲试。

 

英国第二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商infinis正是其中之一。8月上旬,该公司CEO Eric Machiels在访问中国时表示,将以合资的方式涉足中国垃圾发电市场。

 

Eric表示,垃圾填埋气发电的好处是,在垃圾填埋场打井抽取气体(40%~60%是甲烷),然后将这些气体送入集体加工厂进行处理后用于发电,过程中几乎不排放有害气体。依照他们现有的运营数据,建设完成的垃圾填埋气发电厂运营成本约为人民币0.3元/千瓦时左右。而目前,国内生物质上网电价为 0.75元/千瓦时。

 

但是,生物质能发电在中国曾经一度遭遇滑铁卢。

 

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以直燃发电为主,原料多为秸秆等作物。由于近年来投身生物质能发电的企业增多,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局面时有发生,一些农业大省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秸秆经纪人”倒卖原材料,燃料价格甚至能达到400元/吨。发电成本上升的同时,上网电价并没有相应调整。在2011年,皖能电力和华能国际甚至相继转让旗下生物质发电公司。

 

“十二五”期间,如何能保证生物质发电的增幅达到160%以上以实现规划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袁振宏认为,这要取决于国家如何运用相关的配套政策。4月27日,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据悉,从实际操作来看,补贴主要是针对生物质能。按照2015年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的目标,生物质能产业可获得的补贴为47.5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账本上,碳交易的收入都是不可忽略的一项收入。以最近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核证签发的合肥市龙泉山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为例,截至目前,该项目碳减排量累计达到13万吨,减排收益约97.5万欧元。

 

现在中国城市垃圾已经有2亿吨以上,即使仅一半的垃圾通过填埋气发电,就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万吨。这就意味着将近10500万欧元的收入。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若能促成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营,或是让生物质发电企业摆脱补贴依赖的一条捷径。

    您是第 位访客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4号环保大厦 电子邮件:hbj@nanhai.gov.cn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版权所有 ©2005 [粤ICP备030659][佛山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