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法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网络平台的发帖。黄延丽 摄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网络发言人平台开通以来,引来无数网友竞“拍砖”,争“砸场”。可是平台不但没被砸跨,反而表现出强劲的张力。一个小小的网络平台,通过一拍一答的“网聊”,融聚了司法便民、监督建议、困难求助、民意倾听、释法答疑等丰富内容,将民主监督引进来,把司法公开推出去。有问必应让司法与民意的沟通尽在一“网”之间。
设平台喊你来“拍砖”
网民“珠江”:“(2011)佛南法执字第8×××号执行案,执行额仅为3000多元。该案于
南海法院发言人:主办法官已于
网民“评头品足”:上述回复是否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主办法官为了提高执行效率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南海法院发言人:执行法官于
网民“海五路”:该案书记员和法官分别是哪一位?他们通过司法考试的成绩是否有水分?
……
1个申请执行人,6张“马甲”,10张主帖,17个提问!10天里,(2011)佛南法执字第8×××号案的主审法官白炳辉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并处理一份由该院网络舆情监控人员转交的《网络发言人平台舆情处理意见表》。
“从这些问题中,我可以体会到申请人对案件执行的一种焦虑。虽然只有3000元的标的额,但他用一种拍砖质疑的方式,督促我们执行办案。”白炳辉法官深感“鸭梨”大,他用“网络体”描述自个儿心情,“虽然有时拍得我们很难受,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相信行动才是最好的答复。”
按照该院《网络舆情处理流程》,网络舆情收集部门必须在24小时内受理并转交相关处理部门,处理部门则必须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
白炳辉一边及时对网帖进行一一回应,一边马不停蹄地进行财产查控,并加紧跟被执行人联系、协调,最终在第一张网帖发出的第十天执行到了款项,并逐渐消除了申请人的误解。执行到位了,六张“马甲”收兵了,白炳辉松了口气。
网络平台上什么意见都有,不管是不是来“拍砖”的,法院都会认真对待。法官梁诗敏这次就有点“冤”,网民“Leo Lee”、“发财右手”在网络发言人平台上针对她主办的一件案件五年仍未执行到位频频“拍砖”。
虽然她及时对网帖进行了回应,但仍感无奈:“这件执行案是一起标的额为2万多元的民间借贷纠纷。经过我们对本辖区内财产四查,以及异地委托执行,多年来一直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案件陷入了僵局。”
申请人意见很大,在网络平台上发泄着情绪,甚至还将与主办法官沟通的一些话搬上了网。特别是其中有一个网帖,更让梁诗敏不知如何作答:“跑步,刘翔是专业人士,虽然法官也会跑步,但不是跑步专业人士。执行,如何才能体现法官是执行的专业人士?”这明显是一则指责性提问,梁诗敏反复思考却非常无奈,只能向申请人耐心解释,并邀请当事人陪同将财产查控范围扩大到广州等周边城市,但同样无果。
看到法官为案件一直在尽心工作,申请人在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少了一分攻击,多了一分理解,最后还反过来鼓励梁诗敏:“我相信主办法官是执行的专业人士。”虽然取得了申请人的谅解,但梁诗敏一点都不觉得轻松,因为案件未结、责任未止。
这就是南海法院网络发言人平台。
小鼠标撬动三机制
据悉,网络发言人平台是南海法院在官方平台上设立的对外窗口,旨在通过搜集网络民意,引入外界监督,推进司法公开。南海法院副院长邓英华介绍说:“我们设立这个平台的初衷,本是借政府建立官方发言人平台之机,慢慢试水摸索如何利用网络广集民意、促进法院工作。”
细心的网民会发现,在网络平台上所发帖子一般4个小时内就会被受理。而法院对大多数问题的回复大都在受理次日,最迟不会超过5个工作日。当网民们在网络一端点下鼠标的同时,另一端的法院网络舆情应对快速处理的三大机制同时启动。
第一道是日常监控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反馈迅速。网络舆情监控员主要设在研究室,副主任王志钊每日都要进行网络信息搜索,并与政府网络发言人平台实行网络舆情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和收集相关信息。他们的手机也被要求保持24小时开机,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接到一条来自“网络发言人平台”的发帖提示短信。无论进行到哪一步,网络监控员都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并跟进网帖的处理进程,从而保证网帖处理的及时性。
第二道是信息移送和协调处理机制避免回应形式化。为了使网帖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涉及纪检、信访、审判、执行等部门工作范围的,网络舆情监控员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后,在当日即须移送相关部门,由负责法官出具处理方案报领导审核,再交由监控员予以回复,每一环节都设置了明确的时间限制。
第三道是及时答复和动态跟踪机制确保有问必答。南海法院还规定,处理方案经庭室领导、院领导审批同意后,由相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落实好具体事宜,网络舆情监控员将办理情况和答复意见通过网络跟帖及时告知网友,并做好网络舆情动态跟踪。
一连串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网帖处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直接性,避免空话、套话,网友的许多实际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今年5月6日,王志钊收到网友lg888标题为《法律如何才能惩罚这些违法的老赖?》的网帖,反映其车被被告陈某无端撞坏,陈某不但拒绝赔偿,还拒收法院传票。网友lg888在帖中怒火中烧:“被告还声称反正他就是不给钱,看谁能把他怎么样?”
王志钊于当日将该帖内容转交该案主审法官冯雅婷处理。冯雅婷迅速核实了案件情况:被告陈某一直拒收法院传票,邮寄也被退回,只接听电话但就不现身,该案有可能转入公告程序。法官认为,这属于典型的斗气案。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实际问题,法官连续多日电话调解,终于取得了被告对法院工作的理解。
用好民意“衣冠镜”
自从网络平台开通后,南海法院的法官突然之间在繁重的审判任务之外又多了许多额外的工作。王志钊将所处理的网帖大致分成了五类:
一是司法便民类。有因为丢失法官联系方式,请网络发言人转达请法官将法律文书用快件邮寄给他的;有因为自己要外出,咨询授权委托格式和办理手续的;甚至还有法学院学生要求与发言人讨论法律问题的等等。
二是监督建议类。比如投诉某位法官办案效率低下,要求其予以解释的;要求法院公开案件执行和公开执行程序的;建议法院执行时应同时通知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到场的等等。
三是困难求助类。一些网民发生纠纷或遇到困难后,希望通过平台借法院力量予以解决。比如一网友的农村股份分红被村委会停发影响其生活,希望法院帮助解决。
四是民意倾听类。部分网帖实际上是网友的情绪发泄,或对案件的观点评论,这些都通过网络平台让法官能够倾听了解。
五是释法答疑类。有些网友对判决结果存在疑问,法官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及时答疑。
面对如此这般额外“差事”,有些法官不禁抱怨:“赶这个时髦?自己(法院)折腾自己(人)嘛。”除了不理解之外,部门间的信息传送和协调处理也一度存在问题。由于网络平台在开通之初并没有引起一些业务部门的重视,拖沓处理、应付处理等抵触情绪时有出现。
但令人奇怪的是,随着网络平台影响的扩大,帖子多了,法官的怨声和抵触情绪反而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叶志标,该院执行局局长,负责所在部门网络处理内容审核。他说:“其实每一张网帖后面都有一双眼睛,一份渴望,网友胡乱发帖的少,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多。他们每发一张帖,对我们的工作都是一份监督,一份促进。”
邓英华则认为每一类帖都与法院工作密不可分:“司法便民,是职责所在;监督建议,有助完善工作;困难求助,是延伸司法服务;民意倾听,要让民意有个发泄的途径,有时耐心倾听可能更为重要;释法答疑,消除当事人对判决的疑惑。这些都是群众和法院之间的沟通桥梁。冲着其中任何一条,我们的网络平台都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据统计,该平台自2010年春节前后开通以来,网友共发布主帖108篇,跟帖1000多个,发言人回复300多次;围观网友越来越多,每张帖的平均浏览量都在400次左右,其中最热的帖点击达到3204次。
网络平台开通一年多,法官们逐渐理解和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很多法官也从中尝到了民意监督的甜头。“兼听则明。以前只是埋头办案,也不知道当事人内心的想法,我们为当事人着想的一些举动也常常被误解。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民意,了解民意。更何况,我们一些骨头案件的线索就来自这个平台”,邓英华表示。
带着这样的理解,南海法院不断对网络发言人平台的相关配套机制加以完善。在加强监控人员配备的同时,对流程环节进行优化,始终坚持有问必有复的处理原则,逐渐形成了“监控员督促”、“法官处理”、“领导负责”、“纪检监督”的运行机制,并对迟延、怠慢、应付等行为实行追责和问责,并计入年终考核。
“我们的网络平台一路走来,被骂过、被砸过,但是从未被网民抛弃过。因为网民需要它来传递民意,法院需要它来回馈民意。在这一拍一答中,司法监督引进来了,司法便民推出去了,司法公开看得见了。网络民意,是网民送给法院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要重视、珍惜、使用好这笔财富,继续借助网络民意推动我们的司法公开工作,将司法为民落在行动上。”南海法院院长李声让对网络发言人平台的发展更是投以长远目光。
司法“触网”搭上民意监督的快车
□ 林劲标 黄延丽
访谈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院长 李声让
初衷:变被动为主动
民主周刊:李院长,你们是如何想到要设立这样一个网络发言人平台的?
李声让:近年来,我们从“南京彭宇案”、“许霆案”、“云南李昌奎案”等案件始末,可以看到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对司法的质疑与日俱增,法院即使事后回应,仍很难消除影响。
因此,我在思考,法院是不是离网络越远越好?显然不行。我们与其被动应对网络,不如主动利用网络去倾听民意、疏导民意、服务民意、接受民意监督。所以我们借南海区建立官方发言人平台之机,第一时间入驻并运行这个对话平台。
措施:建立诉求表达机制
民主周刊: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平台运行给法院增加了不少工作。法院依旧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李声让:作为一名基层法院院长,我认为,化解基层矛盾和服务基层群众,是基层法院的两大工作主旨。法院与民众的有效沟通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基层法院。南海法院近年来每年受理案件超过3万件,大量的矛盾纠纷需要得到及时化解和疏导,绝大部分案件需要与当事人直接沟通。
法院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共享、互动尤显重要。民众需要一个民意诉求充分表达的常态机制,需要法院和网民及时有效沟通互动的稳定渠道。事实上,网络平台的沟通效果非常明显,网络开通至今一年多,无一问题未得到回复处理,无一网帖发展为网络舆情,无一网民上访、信访。
民主周刊:您怎样看待网络民意?
李声让: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法院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司法监督搭乘网络民意的快车,直接监督促进法院工作,推动司法过程和环节日趋透明与公开。因此,网络民意,在某种意义上是网民送给法院的一笔宝贵财富。
网友在网络平台上向我们“拍砖”,是压力,也是鞭策。我们应该重视、珍惜、使用好这笔财富,将其影响并内化成一种主动、公开、公正、高效的司法理念和服务意识,去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展望:借助网络推进公开
民主周刊:法院对网络平台是否有新的打算和计划?
李声让:网络发言人平台是南海法院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惠民生的工作创新机制,我们接下来会逐步将该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利用到这个平台,继续服务好群众。
同时,网络平台也是我院践行司法公开的首次“触网”尝试,之后,我们在今年年初开通了官方微博“南海法院”,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我们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会在网络平台和微博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拓宽思路,探索更多的民主监督和司法公开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