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民营企业作为南海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对全区经济持续发展和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所产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法律保障,促进南海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于是,从最初的各部门、各商(协)会各司其职,到相互协同合作,南海区工商联与公、检、法等部门建立了联盟协作机制,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系列有益的探索,成为南海“五五”普法的先进单位。
帮助企业避免
不必要的损失
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基石。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南海,维持民企的稳定发展对于实现稳定良好社会治安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海区工商联与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以建立案件预警、协作机制为契机,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法制宣传为基石,不断探索在非公有制领域开展普法新路子;以创新为手段,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增强法制意识和自我维权的能力,形成齐抓共管的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为实现幸福南海奠定了社会稳定和良好的法制基础。
南海区一家知名内衣企业被人恶意在网络上传播倒闭的谣言。虚假消息引起全国各地经销商、供货商和加盟代理商的恐慌,纷纷要求退货或收回定金或退出连锁,让该企业的形象及正常运作遭受严重的损失。同时该企业上千名工人在听闻消息后也开始动摇,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南海区工商联接到信息后,立即会同区检察院、公安经侦大队及专业律师先后前往该企业协助解决,并与公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提供了解案件信息。在查获谣言制造者后,区工商联又及时召集8家媒体在企业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事件进行澄清,完成了一次有效的企业危机公关,及时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
多年来,区工商联与公安部门的合作,为企业提供维权、法律服务,解决了众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实际上,处理问题是一方面,但防患于未然更重要,所以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与公安部门建立了协作联动机制,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进行案件预警。”区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每次普法宣传活动上,公安部门均会以案说法,向企业家们传授防范经济诈骗及破局高招,帮助企业家们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南海区工商联与区公安部门建立的预警、协作机制还引起了公安部、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公安部与央视合作拍摄的《光荣与使命》电视新闻片专程到南海来采访,把该预警、协作机制列入亮点之一。省、市两级公安部门也专程到南海召开防范经济犯罪经验交流会,吸引了阳江、中山市工商联和公安部门主要负责人专程来南海取经。
》协作机制
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南海一家陶瓷厂的员工张某,因上班迟到被班长罚款后心存积忿,萌生了在当班时趁无人之机,偷偷将2号窑的一个电机电源关闭,导致2 号窑生产线停工3小时,损坏陶瓷辊棒132支(价值17226元),损失瓷砖300平方(价值3000元),并因塞窑造成误产及工人加班费损失16500 元,严重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
鉴于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犯罪手段隐蔽但危害十分严重,为引起区内其他民营企业的重视,南海区工商联与区检察院联合将案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建立奖惩制度、讲究处罚方式以及重视外来工的心理保健等防范对策,并将分析和建议印发至所有的会员企业,以起到警示作用。
素有企业“贴心人”之称的工商联经常会深入企业进行走访,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喜怒哀乐。在一次走访中,有部分会员企业反映,其所在的镇街治安环境相当复杂,其中包括当地黑社会团伙每月都以“生日、升职、保护”等名目繁多理由,暗中威胁外来员工交纳100元至200元;恶势力强行抢生意,并无理向企业提出赔偿要求等,不仅影响当地企业的运营,更严重影响了南海社会形象。
随后,区工商联立即联合区检察院展开专项调研,并将调研信息及时向上级政府反映,并得到了佛山市委领导的专门批示,最终通过市、区两级联动整治,使该镇的治安和营商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事实上,早在2006年10月,区工商联就与区检察院签订了《关于建立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协作机制》协议,这种协作机制不仅在省内是一个创举,更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注。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法治中国传媒专门到访南海区工商联针对检察部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主题进行了拍摄宣传。
“工商联和商会能比政府部门更接近企业,更熟悉企业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抱团发展。但由于不具备执法功能,所以想要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就必须要与相关职能部门结成联盟。”区工商联秘书长王飞宁告诉记者,在过去五年里,工商联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对全区其中13家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普法宣传,并就“综治维稳”、“经济犯罪”、“劳动关系”、“税务法规”、“安全生产”等问题开展座谈60多场次;配合公检等部门向全体会员先后发出《经侦预警通报》、《重大案情通报和防范对策》40多封;向商会全体执委成员派发《为民营经济服务法律宣传读本》共4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维权服务共 150多宗,成功解决或部分解决会员企业涉及外省的案件。同时,整理大量典型案例,汇编了两册《钟鸣》法制宣传书刊,向会员企业派发。
》调解机制
让矛盾
“化干戈为玉帛”
民营企业作为南海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对全区经济持续发展和解决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所产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2010年5月29日,由南海区工商联与南海区人民法院共同建立的“南海民企法律调解中心”正式成立,意在联手为本地民企提供免费又快速的调解渠道,此举也开启了广东省内各商会与法院为企业提供联盟服务的先河。
去年,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宗楼宇买卖纠纷案件。起源于某基层商会两家会员企业互不信任而产生纠纷:购买方在已付第一批资金后担心再付款后业主方会反悔或出现其它原因导致楼宇无法交易,于是提出要先交换查验证件,但业主方却担心购买方拿了证件不给钱,因而引发讼诉。 “南海民企法律调解中心”获知信息后,及时指导该基层商会介入调解,并提出让双方把证件和钱款均交由该基层商会进行保管及监督交易,最终获予采纳,完成交易,申请撤诉,成功化解了纠纷。
在“南海民企法律调解中心”推动下,大沥、丹灶、狮山、九江、罗村等片区基层商会纷纷主动与当地法庭联手为民企会员提供法律咨询、讲座、宣传和维权服务,其中,罗村、九江等商会在当地法庭支持下,成功调解多宗民事纠纷案件。南海区法院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多年的案件审理经验发现,南海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面临很多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问题,但企业经营者大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高,矛盾控制化解能力也有限。近三年来,南海法院年均受理的涉民企民商诉讼案件近7000件,占了全院诉讼类案件的62%,诉讼标的额超过21亿元。“如果有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了解他们的诉求,在矛盾初起时就积极介入,并提供矛盾化解渠道,问题有望以较低的维权成本在诉讼外解决。”该负责人称。
“其实在调解中心成立前,我们每年通过与公、检、法、劳动、工会、技监等部门的协作或三方合作机制,每年至少化解几十宗案件。成立调解中心后,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服务会更到位。”王飞宁介绍说,其实很多矛盾纠纷都不用上升到司法诉讼层面,只要有合理的平台,内部就能调解,而且可以少走些弯路。
而基于这一想法,区法院与区工商联和基层商会、会员企业、律师代表等确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走访制度,深入了解民企的诉求,发现存在的法律风险和制度漏洞,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使不少企业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此外,区工商联还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建设,提升服务会员的质量和水平,并积极探索建立区总商会直属商会、南海企业精英点子会所等,以适应新发展需求的新型服务载体和方式,努力发挥好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广大民企提供经济交流、法律维权、融资渠道、宣传信息、技术人才等多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