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南海区内河涌水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改善提升城市形象,我局按照《关于实施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的报告》的要求,结合我区工业污水治理现状,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区的工业截污与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了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工业截污与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重要意义
由于我区内河涌污染历史欠帐太多,整治任务相当繁重,工业截污与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工作机制的大胆尝试。在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并赢利的前提下,工业截污与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可以营造政府、群众、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对内河涌整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截污和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具体做法
(一)工业截污
完善工业截污工作是做好污水集中处理的重要前提。工业截污的对象主要包括工业密集片区和分散式工业企业。
1、工业密集片区。对于镇(街道)所属的工业密集片区(区域)参考工业园区的集污方式,在该片区域原有的管网基础上,依托当地建设规划,因地制宜,降低管网建设费用,科学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并根据片区的废水类型,建设相应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2、分散式工业企业。对于分布散乱、水量较小且污水管网难以接入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企业,建立健全专车上门收集制度。
(二)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1、科学编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原则,进一步组织编制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统筹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布局。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水的地区建设市场化运作、兼顾生活污水处理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2、加快建设步伐。各镇(街道)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根据地方实际,灵活采用BOT、BOO、TOT等经营模式,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按照“厂网并重、管网先行”的原则,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切实做好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工作,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
3、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各项规定。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在项目准备阶段,抓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在项目执行阶段,重点抓好项目预算控制价审核、招投标与预算执行、工程监理工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在项目竣工阶段,重点抓好工程试运行与财务决算等工作。项目的招投标率和工程监理率要达到100%。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技术标准,落实有关责任人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4、规范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并完善工艺。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设计规范,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实际,选择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不能盲目追求建设速度而忽略污水处理的可行性、可靠性。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环保设施,要落实污泥处理、噪声控制、除臭、消毒等措施。
5、切实做好污水处理厂验收工作。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工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试运行申请,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提出是否同意的审核意见。试运行期间,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应当符合批准的设计标准。试运行3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营;试运行阶段废水排放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延期验收期限不超过1年。
三、工业截污与工业污水集中处理需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各排污企业已建有污水处理装置,但个体处理效果参差,因此需要企业提高认识,结合内河涌整治,将工业截污与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企业深化治理工作的一部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问题:历史原因造成我区工业企业数量大,分布广,增加了管网建设费用。
(三)选址征地问题:布点污水处理厂面临土地资源紧张,部分旧区规划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而且还要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厂及运行后的环境影响问题。如果选址征地工作不到位,这又增加了建设费用及日后的运行成本。
(四)资金问题:由于截污管网建设费用高,若不能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导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不足,则严重制约工业截污和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进行。
(五)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问题:由于在非正式工业园区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是结合南海区实际的减排措施,现成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