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佛山市南海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精简版)
2009-11-30
发表日期: 2006-02-09 文章来源:

    

第一章    总  论

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佛山市南海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强化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协调和分类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2 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2.区域一体化原则,把南海区放入佛山市的大区域中考虑,实现区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4.科学筹划,正视当前的环境现状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的差距,探索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5.确立保护优先,预防污染和治理污染相结合的原则;
  6.确立“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和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强化政府环保职能,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搞好环境保护。

1.3 编制依据
  1.王心芳副局长《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11.
  2.《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
  3.《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的决议》及《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4.09.
  4.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纲要的通知(佛府[2003]130号)》及《佛山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纲要》2003.11.
  5.《南海市环境保护规划》1996.10.
  6.《南海市“十五”环境保护规划》1999.12.
  7.《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04.12.
  8.《南海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9.《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12.
  10.《南海统计年鉴》(2000-2003)
  1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境监测年鉴》(2001-2004)
  1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境质量报告书》(2000-2004年度)
  13.《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草案)》2005.03.
  14.《南海市农业、农村“十五”规划》2000.12.28.
  15.《关于我区电力紧缺情况的调查报告》佛山市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2004.05.18.
  16.《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及《南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2-2015)》
  17.《南海市城市林业规划(2000-2010)》

 

第二章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的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明显成绩的5年。在佛山市和南海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南海区“十五”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2.1 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平,部分环境质量好转
  “十五”期间,我区年空气污染指数(API)≤100的天数为347-352天,占全年天数的95.1-96.4%,优良天气居多。空气中的SO2、NO2、PM10等指标基本上符合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全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28.76km2,平均降尘量也符合广东省推荐的评价标准要求。这些表明南海区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水环境质量中的饮用水源,南海水厂和南海第二水厂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在南海区范围内的西江干流段、东平-顺德水道、平洲水道南海水厂至五斗桥段水质均达到Ⅱ类。这样良好的水质不仅对佛山市和南海区,而且对下游的广州、江门、中山等市饮用水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区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为9.2km2。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别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2类标准和4类标准。

2.2 工业污染防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五”期间,我区继续全面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达标率不断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有明显提高,工业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明显减少。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2001年46.1万吨降至2003年的32.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从2001年的85.97%升至2003年的96.66%。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13.27%降至2003年的2.6%。
  对全区小熔铸企业进行大力度整治。我区已取缔400多家无牌或“一牌多档”的违法小熔铸厂,对持牌经营的362家企业进行全面核查,落实烟气治理。对红砖厂进行逐步关闭,2002年已关闭100多家,拆除烟囱,恢复植被。现在南海区范围的170多家红砖厂已全部关闭。此外,我们还关停了一批土法的电镀厂。除佛山市属的南海水泥厂外,将其余水泥厂全部关闭。

2.3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进展
  “十五”期间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活动,推进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除已建成的桂城污水处理厂外,新建并投入使用了金沙罗行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小塘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要求2005年底每个镇(街)至少要建设1个生活污水处理厂。
  对污染较重河涌的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清理河面及两岸窝棚,清理河涌淤泥等措施,已完成整治长度79公里,完成率达89%。为了保护饮用水源,对禽畜养殖业进行整顿清理,2003年共清理禁养区的养殖场231个。

2.4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我区在造林绿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较显著成绩。在里水、大沥、西樵等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里水无公害生产基地由镇农办领导监控、农场长负责生产管理,采用有机、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杀虫剂,产品直接送酒家、超市。西樵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村小组成立无公害示范小区形式,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桂城、里水、大沥、狮山等镇建设花卉观赏植物种植基地,面积达6.8万亩,在南海区的东部形成绿色产业带。
  在里水镇建设的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也是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内由17家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及订单农业”的经营方式,有效地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经营。
  近年来全区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全面打造“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现代环保城市环境。2003年新建广场、公园215个,城区绿地率达到32.3%,绿化覆盖率3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m2

2.5 环境管理和环境法规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十五”期间,我区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2001-2003年共审批13198个建设项目,否定82个建设项目。2004年内办理的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共10件,其中南海区人大、政协议案提案4件,佛山市人大、政协议案提案6件,完成率为100%。在2004年,共处理投诉案件683宗,办结645宗,办结率为94.4%。
  “十五”期间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制订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及达标排放计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全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

第三章    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1 部份河涌水污染问题突出

3.2 酸雨污染严重   

3.3 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仍有难点未能解决 

3.4 生态建设不平衡、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未建立

第四章    环境目标

4.1 “十一五”环境规划目标
  南海区“十一五”环境规划的总目标是:保持已达标的各类环境功能区质量稳定,西江干流、东平水道、顺德水道、平洲水道和饮用水源水质得到继续保护,佛山水道、水口水道、西南涌等污染严重河段明显得到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酸雨频率有明显下降。加强生态保护,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成一批生态示范村镇和小区。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建设一批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厂)。巩固工业污染防治成效,实现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调整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使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削减。

4.1.1环境质量指标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桂城、西樵等主要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质量以上天数不低于350天/年。酸雨的pH值有所提高,酸雨频率下降至60%。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地表水环境质量:北江支流平洲水道桂城水厂各水厂吸水点上下游各1000米的水域(含滩涂地)以及流入上述范围支涌为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上述河段除一级保护区外其余河段(含滩涂地)及流入上述范围的支涌为二级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II类。
  北江干流思贤窖至紫洞段,南海第二水厂、金沙水厂、小塘水厂各水厂吸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的水域(含滩涂地)以及流入上述范围的支涌为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上述河段除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含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及滩涂地)及流入上  北江干流紫洞至顺德杨窖河段,西樵水厂、沙头水厂的吸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水域(含滩涂地)及流入上述范围的支涌为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上述河段除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含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及滩涂地)及流入上述范围的支涌,水质保护目标为II类。
  西江干流的省、市控制断面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西南涌和顺大桥段、水口水道里水上庄段和泌涌大桥段、官山涌水质保护目标为III类。佛山水道桂江大桥段和雅瑶水道雅瑶大桥水质保护目标为IV类。
  区内各水源地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跨界水体达标率90%。
  城区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且无劣V类水体。
  噪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平均等效声级均应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95%。

4.1.3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7.96%,森林覆盖率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m2,水土流失治理率90%。

4.1.4 环境保护经费投入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3.5%。

4.2  2020年环境规划目标
  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区内各河流河涌水质达标率95%,跨界水体水质达标率95%。城区和各镇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到二级空气质量以上天数不低于350天。酸雨频率为低于3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为95%。区域交通干线噪声达标率为95%。
  污染控制指标:单位GDP用水量27.4吨/万元,单位GDP COD排放强度1.4千克/万元,工业用水重复率7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单位GDP能耗0.2吨标煤/万元,单位GDP SO2排放量0.7千克/万元,机动车尾气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8%,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
  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m2,自然保护区覆盖率8.50%,水土流失治理率95%。
  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3.3%。

    您是第 位访客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新三路4号环保大厦 电子邮件:hbj@nanhai.gov.cn
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 版权所有 ©2005 [粤ICP备030659][佛山网站公安备案编号44060530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