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民众为反映情况,聚众扰乱车站、码头等秩序,或堵塞交通、破坏交通秩序,这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吗?
答:若情节严重,将构成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交通秩序罪。
问:构成聚众扰乱公共秩序或交通秩序罪,如何处罚?
答: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问: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是否需要申请?
答:需要向相关主管机关申请。
问:如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未经申请和许可,或在进行过程中不服从管理的,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答: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对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问:如出现围堵、冲击学校,情节严重,致使教学、科研无法进行,是否构成犯罪?
答:若情节严重,将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问:若果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如何处罚?
答: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队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问:上面的问题中的行为都是情节严重才受到刑事处罚,如果情节不严重会受到处罚吗?
答: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问: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要承担什么责任?
答:行为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问: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该如何处理?
答: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分别处罚。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按照其教唆、胁迫、诱骗的行为处罚。
问: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该如何处罚?
答: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问:如违反治安管理,什么行为将被加重处罚?
答: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1)有较严重后果的;(2)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4)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问:若果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到哪里提出?
答: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问:信访人数有规定吗?
答: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到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问: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有哪些行为?
答: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问:民众以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表达诉求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答:是,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问:实施这样的行为该如何处罚?
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问:因聚众扰乱车站、港口、码头秩序而造成其他人、单位或法人损失的,应承担什么责任?
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赔偿损失等责任。
问: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答: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问: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什么法律责任?
答: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问:什么是示威?
答: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问:民从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什么义务?
答: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问:在什么情况下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不予许可?
答:在下列情况下不予许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的;
(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问: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中出现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情况的,人民警察该如何处理
答:应当予以制止。不听制止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命令解散;拒不解散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决定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问: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违法犯罪行为的,该如何处理?
答:可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或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版权所有@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政府 技术支持:佛山市南海区信息网络中心 粤ICP备09102853
联系电话:0757-86589006 邮箱jj_zjb@nanhai.gov.cn
建议使用分辩率 1024*768 、 IE5.5 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