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村街道办事处公众信息网

正月十五闹花灯 灯会祝愿美好的祈嗣

发布时间: 2008-04-10

乐安灯会 

  乐安古属南海县黄鼎司西隆,乐安的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了。 其时的佛山镇正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迅速崛起,商业活动兴旺,四周的乡村围绕这一巨大的市场而发展起各种手工业。位于汾江河上游的乐安圩,扼省城与佛山镇之出入咽喉,遂发展成为西隆堡的著名商业集散地,商贾云集,市面繁华,尤以花灯最为著名。每年春节期间,街边的档口总挂满各色的灯笼,花团锦簇,渐渐使乐安圩有了“灯地”之称。  

 

  但正月初九的花灯会的形成,则是光绪年间的事。关于花这灯会的起源,则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岁正月初九,乐安灯地上花灯如海人如潮。以制作花灯蜚声远近的岗头村民,早已把花灯运到圩场上摆卖,各路村民亦蜂拥而来,到了9时左右,花灯地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岗头村有一位姓名叫麦苗青的青年男子,以农耕为业,为人淳朴忠厚,男耕女织,生活还过得去。结婚多年,但是妻子未有生育。每到花灯时节,他们便忧从中来,别人在花灯欢歌谈笑的时候,他们夫妻俩睹物伤情,愁眉不展。

  这一年。麦苗青对妻子说:“我们结婚已有8年之久,苦了你清茶淡饭,事亲致孝,对我体贴入微,我十分感激,并且心中有愧。结婚后未过着开眉欢笑的日子,甚至每年正月初九的近咫尺的花灯地也未陪你去过。人出世,物出世,今年就陪你去看看吧!”

  妻子也想去看看热闹,散散心,便答应了。

  那时的妇女扎脚,所谓“三寸金莲”,走一步摇三摇,但又租不起轿子,只好由丈夫搀扶着,一步一步慢慢地向灯地走去。

  正月初九是初春天气,低温多湿,并且经常下毛毛雨。据说乐安花灯地是“圣地”,尽管前一天春雨迷蒙,但到了初九总是有半天是雨停天朗的。

  麦苗青扶着妻子来到灯地,逛了一会儿,妻子突然闹起肚子痛来。那时医药落后,附近没有西医,中成药也难买。他忙了手脚。想要让妻子坐下,又地湿草湿,怕妻子着湿生风,猛然发现在坡上的浅草丛中露出一角石头,他便扶着妻子让她坐在石头上。

  他的妻子下腹发汤,四肢冰冷。坐在石头上凉浸浸的感到很舒服。她干脆后移了一点点,让石尖顶压着下腹部。觉得有一股温暖透入体内,怪怪的,很好受。坐了大约20分钟,脸色由青转白,由白转红,慢慢恢复了出门时的面孔……

  这一年,她竟怀孕得子,一家高兴。

  第二年元宵节,麦苗青感谢神恩,便自己扎了个莲花灯,下边扎一支莲藕承托着,还专门安上两个茨菇在花托上。到了开灯那天(正月初十)晚上,挂在堂上,庆幸一番……

  一传十,十传百,麦苗青得子的消息不翼而飞,他的妻子逛灯地,坐石头而怀孕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首先是婚后不育的妇女有效仿,接着是已生育第一胎,还想生第二胎的。也去逛灯地、买花灯、坐石头……在那“多仔多福”的封建社会里,年青的想生子,年老的想抱孙,十分自然。花灯地也越来越旺;争坐那块石头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人们便把那块石头称之为“生仔石”。

  花灯的形状也有了革新,不少人仿效麦苗青的制作,在莲藕上安上两个茨菇(象征生子)。

  每年有十万八万人逛灯地,买花灯,当然有些行了好运;每年有一百几十个少妇坐生子石,其中,当然也有人怀孕、添丁。于是人们便广泛传扬,称乐安花灯地为“圣地”,正月初九到此一游,便可以添丁发财,生活顺景。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妇女,竞相效仿,据说结果都颇灵验,遂使乐安圩声名鹊起。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制作以莲花灯求子灯为主的花灯在 正月初九 那天摆卖。不少新婚妇女每逢此日都要去买一盏莲花灯,希望来年也生一个男丁。“ 正月初九 行灯地”的风俗由此传袭下来,形成了百年传统的“花灯会”。《南海县志》载:“花灯会,每年 农历正月初九 ,乐安圩 1 公里 长的大街,挂满各式造型的纸制花灯,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得到大大的好转,参与乐安花灯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天的乐安大街小巷,只能用人山人海才可以形容,真是“万人空巷看花灯”的热闹景象。参与活动的有来自罗村、大沥、平洲、狮山各镇的群众,以及佛山、广州、港澳等地的乡亲和国外游客。

  摆卖的花灯也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以莲花灯饰为主,造型优美,以莲花为主体,下有莲藕,或伴以茨菇,或衬上鸳鸯、石榴、红枣等纸扎品。取“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流连富贵”的意思。

  灯饰多种多样,除了莲花灯之外,还有桔灯、鲤鱼灯、龙灯、走马灯等等。

  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根据自己的喜爱,购买各种灯饰。欢天喜地,希望到过花灯地之后,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家庭幸福。至于去坐“生子石”的少妇,也不像前辈的羞羞答答了。

   

 

南海法院公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