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冬,在芦塘村委会埇头圩的鹧鸪岭出土的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岁南海桂城人姚东皋的墓志铭。
撰碑人为明进士布政使岑万。碑文详细地介绍了姚东皋为人的商业道德。
这块铭石与别的不同,不是用石板刻成,是用陶质烧制而成,像一块小小的地板砖。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3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
从该铭文中,可以了解埇头圩的历史,建圩时间,比我们从其他文字资料中了解到的时间,起码要早50年。大概是在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已建立埇头圩。
该墓志铭现存芦塘村委会内。
墓志铭
珍藏文物 寿幛 联星村委会上边村江姓,有一件传世珍宝——寿幛。
这幅寿幛于清朝光绪14年(1888年)制成。专为纪念该村的老寿星而设。上面写有72位长者寿星的名字。接着便是为他们祝寿的寿文。寿文为福建省布政使订布政使王德榜撰;翰林院编修陈序球书;遇缺先补知府吕进修拜祝;八房众子孙同敬立。
寿幛高3.6米,宽2.88米,整幅丝织品用西金线及色绒丝线刺绣而成。造工精细,巧夺天工。寿幛上方有两条丝带,右边一条绣着“福如东海”,左边一条绣着“寿比南山”。丝带下有福、禄、寿三星图像。图像下便是寿幛的中心,上面写上当年的寿星公名号和祝寿语。两旁是八大仙的肖像。五官齐全。均用绒线绣成,栩栩如生。
整幅寿幛的顶端为“龙凤呈祥”,双凤伴着一条龙。寿幛的下端是“狮子滚球”。周边绣上各项图案,布局匀称。
这幅寿幛,每年正月初九张挂一次。邀请村中老人接受祝贺、饮宴,同时把他们的名字另纸列出,挂在寿幛之下。表示尊老敬老。
寿幛现由村民送进保险柜,由专人保管。
寿幛
木刻牌匾《宋代流徽》 木刻牌匾“宋代流徽”、为明代理学家,新会人陈献章(白沙)所写。该匾长3米,宽0.8米木质地,木框架。高高地悬挂在宗祠内。
陈白沙是岭南唯一入祀孔庙的学者,所以有“岭南一人”之称。他于(1428~1500年)在世。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白沙村。师从江西吴与弼,从事唯心的哲理学研究,工于书法。自己用茅草捆扎制成笔,称为“茅龙笔”,(这种笔在江门有卖)。用这种笔写的字也称为“茅龙体”(字)。
他为总排村写的“宋代流徽”4个字。就是用禾秆草写的。一笔一画都很有气势,雄浑挺劲,别有风骨,后人视为至宝。
江门市有陈白沙纪念馆向全国征集陈白沙茅龙体书法作品,共征集得6幅。连同总排村一幅。才只有七幅,堪称稀世珍宝。
此匾现存联和总排村吴氏大宗祠内。
木刻牌匾《宋代流徽》
中华苏维埃铜币 铜币(铜仙),又名铜板,直径3厘米,厚度为0.3厘米,呈扁圆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造。(1931年11月20日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
铜币的正面为中国地图,图中有镰刀斧头的徽志。上方半圆有“中国苏维埃共和国”字样。下半圆有“每20枚当国币一元”字样
背面中央阳文“五分”二字。两旁为麦穗,上托一颗五角星。
此铜板当年流行的地域小,基本在“红色政权”范围内流通,流通的时间也短。铸造的数量也不多。流传到广东南海来的,可算是独无仅有了。
中华苏维埃铜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