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村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街道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街道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的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罗村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预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街道生 产总值达到28.8亿元,年均增长18.0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6828元(按8.3:1折算,约合5642美元);财政可支配收入1.4亿元,年均增长15.57%;固定资产投资8.07亿元,年均增长73.77%。“十五”期间,街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超百万元的企业201间,固定资产投资达7.2亿元。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皮革、玻璃产业得到升级换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针织、照明灯饰行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在街道实施扶大扶优扶强,抓质量创品牌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全街道现有1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规模以上企业增加至160家,产值达63亿元,全街道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产业结构得到全面提升
三大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8.4:56.3:35.3调整为2005年的4.1:62.9:33。农业商品化程度、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花卉、蔬菜、禽畜、水产等为支柱产业。在工业方面,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亿元,占73.3%。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第三产业产值达16.1亿元,比2000年增长120.5%。各商贸市场、专业市场购销两旺,形成了以商贸物流、房地产、餐饮等为主的发展格局。以永利综合批发市场、泰兴针织城、粤丰汽配市场等为龙头的东部商业圈加速形成,区域性物流商贸地位初步凸显。
(三)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全面调整和修编全街道总体规划,重点加强道路交通、城市配套、产业布局、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工作。加强土地使用和管理,合理调控土地资源。加大对村级工业区整治力度,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发展优质、大型企业。规划构筑“六纵六横一环”路网新格局,罗务路、环城路、桂丹路改造和佛山一环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水利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3500万元,实施佛山水道(罗村段)综合整治工程,改造和重建了王芝电排站、良安电排站、沙洛涌电排站,加固了佛山大堤罗村段等。兴建日处理量5000吨的罗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大力加强市政管理和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加强绿化美化工作,逐步提高城区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全街道总用电量达8.3亿千瓦时,比2000增长228%。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全街道集体企业转制率达99.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济工作得到落实。实施村(居)民自治,以土地经营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公开,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收支两条线规范财政管理,财务结算中心运转正常。深化政府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事业有新进步,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街道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7亿元,占全街道工业总产值26.4 %。教育事业迈开新步伐,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全街道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福利待遇有较大提高。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设施建设和功能配置得到进一步加强,街道文化站通过省特级文化站的复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南海第七届运动会,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1年街道获得国家卫生镇称号。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计划生育成绩显著,计划生育率达98.85%,连续多年被市、区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镇)街道。此外,民政、侨务、双拥、广播、统计、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进步。
(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05年,我街道财政可支配财力收入达1.4亿元,比2000增长91%;上缴税收总额4.18亿元,比2000年增长89.3%,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0.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87.1%和 89.2 %。全街道各级采取积极措施,金融和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财政增收,金融稳定,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 元,比2000年增长24.9%。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
──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这将为我街道经济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国内环境。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将实现根本性转变,投资方向和结构将优化升级。广佛都市圈的形成、佛山中心组团的建设将进一步凸显罗村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我街道发展大商业、大物流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自身环境。“十五”以来,街道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罗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路网的规划建设使基础日趋完善,加上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服务意识的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改善了我街道发展的软环境。此外,近期我们加强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作,这些都为我街道经济社会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一五”期间,从国际、国内和自身环境来看,都为我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但正视自身发展历程,也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仍占三大产业大头,占工业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缺乏上档次的规模企业、龙头企业,高新科技产业比重偏低,外源经济比重偏低、商贸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受土地资源等约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较大的考验;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征地问题、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社会公平以及“三农”问题等还需加以正视,认真解决。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
(一)指导思想
随着佛山中心组团建设推进和南海区划调整,今后五年,是我街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我街道全面迈向城市化的五年;也是我街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明晰发展思路,更好地规划和把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产业提升、城市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把罗村建设成一个集现代商贸、物流、房产和都市型工业于一体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强大。“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左右,到2010年达到57.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约11.43%,到2010年达9693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2%,到2010年达2.6亿元。
──产业优势更突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资源利用,将我街道建设成为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珠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创造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亿元企业。服务业在制造业强劲增长的支撑下加快发展,将罗村建成珠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十一五”期末,全街道工业总产值超过173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40%以上。三大产业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1:62.9:33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3:52:45。
──城市特色更鲜明。 城市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力争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科教文化更繁荣。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文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到2010年,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达到65%以上;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活跃。
──生态环境更优美。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酸雨频率明显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达标处理率达到80%。实现工业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废气治理达标率90%。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7.9%,森林覆盖率达到15%,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M2 。
──人民生活更富足。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的低收入面进一步缩小。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
──社会发展更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弘扬南海精神,基本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大力扶持和壮大村经济总量;就业形势稳定,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行政、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更加开放稳定,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有序有效,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善待外来人员,扶助弱势群体,全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氛围。
(三)发展战略
1.构建大商业大物流格局,迅速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
从接受城市经济辐射和罗村地理环境、区位优势上考虑,都决定我们今后要重点加强第三产业的建设,全面构筑大商业格局。充分利用我街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承接广佛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扩散与转移,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档次,重点发展商贸业、物流业和房地产业,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特色,房地产和酒店商务服务相配套的集群式产业体系。在东部发展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现代商贸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永利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罗湖市场、汽车配件专业市场及泰兴商贸城为主体的专业市场集群。今后,我们要加快对桂丹路沿线及325国道佛山大道两旁的企业进行重新整合,将其转变为专业市场和商住区,促进该地域尽快形成大商业的格局。南部则结合街边煤场的搬迁、汾江河罗村段的改造,重点发展以仓储、配送为重点的区域性物流业,形成与周边专业市场及商贸市场相匹配的物流园区、仓储与配送基地。中北部形成以商住园区为特色的房地产业。西南部以罗村环城路为主轴呈分散状形成水乡特色的宜居休闲和商旅度假为特征的房地产业和酒店商住区,沿汾江河发展滨河景观为特色的餐饮休闲游乐带。
加强房地产建设,以此带动罗村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认真规划好每一寸土地,继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引入具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开发建设一批高品位、高档次的明星楼盘,吸引一些层次较高的消费群体前来购买。在中心城区整合160多亩土地,开发建设一个集房地产、商场、休闲广场三位一体的大型商住中心,以此带动罗村整个商业格局的提升。
在建设城市配套设施方面,今后将加大对酒店业的建设,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服务的需求。启动城西区的建设,使之成为罗村今后商业、休闲、娱乐、康体、生态住宅小区于一体的副中心城区。此外,今后还将加强文化体育产业的建设,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各类文体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和健身需求。
2.调整产业结构,构筑新型工业发展体系,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今后,我们要对现有工业发展体系进行调整变革,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格局和发展目标。通过强有力的规划协调和土地资源整合,将现有的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市场自由发展局面逐步调整为有计划、目标定位明确、重点突出、相互协调关联的雁式产业群。调整产业结构,抓好传统的皮革、玻璃产业的升级换代。要引导其及时转型,由粗放型向高端深加工转型,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和扶持照明灯饰、玻璃和针织行业,完善他们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形成产业聚集,使之成为我街产业的领头雁,引领各类工业产业向前发展。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抓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加快信用担保等服务体系建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奖励、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在土地出让、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企业实质性的帮助,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航母”。努力推进“扶强汰弱”战略,对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坚定不移地扶持其发展和壮大。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对一些耗能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传统工业,勇于舍弃,加大整合和转移力度,逐步退出。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技改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针织、皮革、玻璃等传统产业。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及增资扩产,做强做大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抓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招商引资的成效关系到罗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要拓展思路,创新办法,全力以赴,打造强势,凝聚合力,讲求实效,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有利于延长我街产业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集约发展。整合和盘活土地资源,实现“零用地”招商。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要在政策的框架下做好整体协调工作。要健全和完善招商引资的协调协作机制,优化跟踪服务制度,营造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3.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
突出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着眼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搭建“六纵六横一环”路网架构,形成发达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和配套完善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
首先要切实抓好规划。完成罗村城镇总体规划及一系列专项规划,强化规划实施手段,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继续精心搞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特别是村委会的规划和改造以及土地的整合工作,增强可操作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是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推进城市化进程。以环城路为界,扩大中心城区的规模,加大核心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重点建设罗村中心文化广场、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推进罗村新中学、小学的建设,扩建罗村医院,兴建罗村医院新门诊楼,完善一批医疗设施。挖掘资源,开发建设马头岗,使之成为我街的“绿肺”。继续抓好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改造和主干公路两旁的整治、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稳步推进“城中村”、农村旧村的改造,加快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提升品位,使罗村成为受人喜欢的城市、适宜工作和生活的家园。同时,还要更新观念,改变原有低层次、小城镇的管理思维,要以现代新兴城市的管理新理念、新思维来管理城市,不断提高市政、交通、社区、治安和城市执法管理水平,使百姓既能享受到大城市生活的舒适、便利,又能享受到低生活成本的实惠,加速人气的聚集。
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路网建设投入力度,树立罗村新形象。加快与禅城及周边镇的路网对接,搭建“六纵六横一环”高架路网。今后五年,将是我街基础设施投入最大最多的五年。筹集3―5亿元的资金,在全力配合佛山一环、桂丹路罗村段改造、虹岭路―禅西大道建设的同时,建设罗村环城路、紫罗路、联和工业大道、狮山大道、江滨路、机场路等路网,构筑强大的道路网络优势,完善罗村在中心组团的交通体系。同时,要抓好公共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的配套,推进管道煤气和天然气建设工程,抓好电网的改造建设,不断提高通讯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是加强土地管理。以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为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控制,杜绝违法用地的发生,盘活现有土地,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成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要确立环境经济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产业的进入和扩张。加大对现有污染源的整治力度,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化建设,不断优化罗村的创业和居住环境。整治佛山水道,形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主的景观河。结合佛山汾江河一河两岸的改造,在汾江河罗村段建设水抱绿绕的优美风景带,为罗村居民提供一个景观良好的亲水平台。
4.加强农村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1)加快推进“城乡一元结构”发展。认真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处理好村民的需求与政府发展的关系,正确化解村民的各种矛盾,关注民生,了解民情,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突破。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固化股权工作。调整农村基层管理模式,逐步使农村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职能分开,各司其职。落实省委“十百千万”干部驻村工作的部署,加强对村、村小组的帮扶和管理,提高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发展高质农业、都市型农业。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耕作环境。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管理模式,加速城市化进程。
(2)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完善全社会的保证体系,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实施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有效的形式。坚持不懈,常创常新,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上新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道德素质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蓬勃向上,社会不良现象减少,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提高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等领域的改革意识,引入新机制、新体制,加以改善和提高。贯彻落实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活跃群众文体生活,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重点建设一批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改薄”工程。对学校体制机制及经营管理方式予以改革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落实“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全面提升街道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开发,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为罗村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撑。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等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卫生三级监管网络。全面推进镇村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齐抓共管。积极探索和建立综合治理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研究推行出租屋管理的新模式。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建立各级突发事件和社会救灾、应急预警机制。切实做好食品、药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完善各行业安全强制规范和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高危行业的监管,确保安全生产。高度关注和积极解决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提高城市应变能力和驾驭公共安全能力,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政和服务水平。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治街工作,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营造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肃执法,公正司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公有资产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盘活公有资产。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加强财政管理和财产监督审计工作。坚决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管理,严防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和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改革创新行政体制,不断更新执政理念,着力打造一个依法行政、公正开明、高效廉洁的有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