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委宣传部、南方日报社、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的“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活动,经过为期一周的全省网友公开投票后,产生30个入围名单,佛山市有西樵松塘村和九江烟桥村入选。其中,西樵松塘村在一个星期内共获得网友近70万次的点击票数,目前正在向最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冲刺。
西樵松塘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首个省级摄影创作基地,村中传统古建筑完好程度达到80%,林立着几百年前庄严的镬耳大屋群落、夹板泥墙古屋。据考证,松塘村开村八百年来,从明朝出了一位翰林院学士开始,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松塘村被人誉为“翰林村”,闻名遐迩。
记者获悉,目前西樵松塘村历经一年多的改造已接近尾声,将于国庆期间对游客开放。
800年翰林之风依旧
“府第、祠堂、庙宇、私塾、古井”,松塘村的历史镌刻在青石板铺筑的长街深巷中。
村中三百多年前的夹板泥墙古屋、一百多年前的镬耳屋,保存完好者不少。宗祠门梁上悬挂着各色牌匾,门上威武的彩绘门神至今仍清晰可辨。拉开门上厚重的大铜锁环,祠堂内的构筑一目了然,梁上精美的木刻雕花凝聚着已经失传的历史典故,油漆柱子上精妙冗长的对联里仍可循村庄昔日崇文重教之风。屋外,红砂岩、花岗石所砌古井至今涌着清澈的水。
在林立的古建筑中,“明德社学”为首,又有“司马弟”、“太史弟”等古宅第;另外,“养正”、“培元”、“松圃”、“汇川”、“彝圃”、“大夫”书舍和家塾散发古村幽幽的书香。
村里66岁的区振作老人告诉记者,关于松塘村的意韵,从村里走出去的革命家、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区梦觉书写的一对楹联——“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最为贴近。松与鹤,均属于中华祥和、耋寿的象征;鱼可化龙,逐流出海,走向无限。
宋代以来,从南雄逃难迁至岭南水乡的区氏先人,有着耕读齐家治国、回馈乡梓的传统。开村800年来,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的“翰林村”,从明朝出了一位翰林院学士开始,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
如今,区氏宗祠门前广场仍立有一排宽约40厘米、高矮不一的旗杆石,高的近2米,矮一些的约1米。它们似乎在诉说着这个“翰林村”的辉煌历史。
区振作说,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或者举人后,村中便会挂起一根长20多米、碗口粗的旗杆,悬挂着旗帜,旗杆底部由旗杆石固定,石上刻着中举人的姓名和名次。由于年代久远,木杆早已腐朽,仅留下旗杆石为证。
重燃古村生命力
科举时代结束后,松塘村灵气犹在。在近代,从村里走出去的有革命家、原省政协主席区梦觉,北伐战争时期的区觉孟,省港大罢工中的区作利都成为村民骄傲。恢复高考三十年,据不完全统计,村内共有150多人考上名牌大学或本科大学,而读大专者更比比皆是。
这些年,松塘古村名声渐隆,村民也渐渐意识到村子的价值。“以前住在里面,虽然知道隔壁谁谁当过大官,但不觉得新奇,但现在渐渐有了保护意识。”村民阿敏家居住在桂阳坊旁,近邻进士区大典、区大元故居。
“我们对祖先的记忆都是长辈口耳相传,或者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中,整理资料、编写成书是我们的心愿。”区振作也如是说。
65岁的松塘村民区秉忠2005年至今已自费5万多元为村里收集编撰史料。他希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7年来,老人的受访对象已逾400人,他说,村里老人的去世使得许多史料遗失,唯有文字记载下来才能流芳百世。
耕读之余,松塘村民也有不少习俗。尤其以中秋节“烧番塔”,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春节期间的“飘色”、文诞武诞拜神舞狮等为特色,隐隐带有中原的文气。
每年,村里的“烧番塔”越烧越旺,会吸引周边村民来观赏;而据区振作介绍,幼年看到过一次的“飘色”也将重新恢复。他回忆说,两岁多时曾参加过“飘色”民俗活动场景,如今只有模糊的印象。“我还记得是家人抱着我看,一些穿着彩衫、举着彩旗的人从村子走过。”他说,飘色类似于佛山“秋色”,村民不仅在自己村里“闹秋色”,还去同宗的别的村闹,是一种群众性的嘉年华民俗活动。
如今,村里几代人出钱出力,申报历史文化名村,通过帮助村里长辈收集史料,一代代松塘村后人也慢慢走近古村历史,了解到一座座古宅和一个个先贤背后的故事。
■科举名人
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间,区氏始祖区世来(宋朝儒士区桂林之子)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区氏大宗祠的一副对联,囊尽村里先贤的功绩:
祖若宗,自宋而元而明而国朝,数百年科甲蝉联,四游东观,六捷南宫,继起尚无穷,岂惟乔梓双魁,棣华一榜;
孙与子,由粤官滇官黔官闽海,二千石政声鹊噪,入名宦祠,登循良传,门闾应更大,不仅参戎军幕,令尹公堂。
上联中,“四游东观”是指入选翰林院任职的四位翰林: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古人把翰林院藏书的地方称为东观)。“六捷南宫”所指的是参加礼部南宫试录取报捷的六位进士:区天骥出自西乡,区玉麟出自圣堂,其余区谔良、区湛森、区大典、区大原均是松塘人。下联统述区姓子孙的宦迹及政绩,这些人曾在云南、江西、福建等地做官。
■古村习俗
1
“烧番塔”
每到中秋节,离乡的村里人都会赶回来,与父老乡亲参加“烧番塔”活动。在德高望重者的指挥下,青壮年用砖块砌起三四米高的空心塔,小孩子们收拾柴、稻草秆、谷糠等。去年重阳节晚上,记者曾参加该村的“烧番塔”活动,整个塔里火光四射,塔顶向天上窜着火舌,焰星四射,蔚为壮观。
2
“飘色”
据区振作老人回忆,他只在幼年两岁多时看到过一次“飘色”民俗活动场景,现在脑海中依然时时浮现。“我还记得是家人抱着我看,一些穿着彩衫、举着彩旗的人从村子走过。”作叔介绍,“飘色”类似于佛山“秋色”,不仅在自己村里热闹,还去巡游,到其他同宗的兄弟村去,是一种群众性的嘉年华民俗活动。
3
“孔子诞”
1松塘村每年都纪念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吸引众多乡亲游客体验翰林文化。小学生手执竹简、书、扇,扮成儒家弟子,盘腿而坐,品读《论语》。村中五名长者走进孔圣庙,向文曲星像、孔子像、神魁星敬香。随后在学童队伍带领下,大家争先走过“翰林门”,领取长老手中的利是,“领翰林利市,过翰林门,成翰林学士”。
●张素圈 邵凯健 严毅江
CopyRight © 2009-2012 by Nanhai People`s Government of Fo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