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地作棋盘人作子 世历风云村历雨
发布时间: 2012-07-27 发布单位: 区文体旅游局(文化旅游)

 

丹灶棋盘村一角,犹有古村风韵。

陈氏宗祠,棋盘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棋盘村是丹灶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2010年入选佛山十大古村落名单,然而,关于棋盘村的历史基本由本地人口口相传的传说继承下来,这个始建于清代咸丰年的小村子至今鲜有人关顾。棋盘村地理位置很特别,位于北江与分支“小海”分道扬镳之地,坐东朝西,在行政区划上看,正好位于丹灶镇边缘突出部,三面环水,只要过江过河就是佛山三水区的地界,就是在这,至今养育了9代陈姓人家。

  名片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棋盘村这个地名的,如今的棋盘村与周边的两个小村合并成为“新村”,隶属于南海区丹灶镇南沙村委会,南沙村位于丹灶与三水接壤的“突出部”,北江在这里转了个小弯,并分出一支支流小海,南沙村就好比一片柳叶夹在北江和小海之间,而棋盘村就位于南沙村的西北边,小海的东岸边。村中至今生活着100多位村民,户主均为陈姓,自清朝咸丰年开村后,陈姓族人就在这里生活了近200年。

  始末

  北保公建村与“鸡鸣啼早”传说

  棋盘村村民均为陈姓,据村内族谱记载,陈姓族人于宋朝年间民族大迁徙之时,由珠玑巷迁入,几经辗转,到达丹灶南沙,后又随着家族生意迁徙,到三水大塘一带。在三水大塘繁衍了几代人后,传到棋盘村开村始祖陈北这里。

  据村民陈云生介绍,棋盘村创建人陈北,后世又称北保公,陈北少时跟随舅公在清远学做生意,初始就是做一些收购花生大豆的生意,用以帮助舅公的榨油厂使用。随着生意慢慢地积累,陈北也开始自己开了榨油厂,并积累了不少财富。

  随着陈北家族兴旺,陈北花钱在三水大塘购入千亩良田做了另开门户的准备,不过据传说,陈氏家中族人此时却出来反对,希望陈北能够回到祖籍南沙开村,双方相持不下,于是陈北想了一个办法,在大塘、南沙各放一笼公鸡,约定哪里的鸡早晨啼鸣最早,就在哪里安家落户。最后南沙新村的这一笼鸡胜出,于是陈北按照约定在南沙新村建起了现在的棋盘村。

  棋盘村格局与“买一窑送一窑”传说

  关于棋盘村建筑格局、建筑风格如何,村里人并不十分清楚,无从考究,但是却留下关于陈北建村有趣的传说,据村民介绍,据说生意人出身的陈北为人低调实在,平时穿着并不考究,看上去就和一般的农民并无二致。

  建村时,购买建筑用的青砖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个事情自然需要陈北亲自操办,陈北赶去三水白坭购砖时,砖窑老板见他穿着潦草破烂,却在砖窑里左挑右拣,不禁对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心生烦厌,便挤兑道:“你打算买多少啊?能买下这一窑砖吗?买一窑我就送你一窑。”

  不想陈北真是个有钱人,当即买下几窑的砖,窑厂老板这下可亏大了,而陈北建村时的花费也省下不少钱。虽然这只是村民中流行的传说,但也反映了棋盘村村民祖辈们流传下来“少花钱办大事”的训诫,至今陈北仍然是村民赖以教育后辈的睡前小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踏访

  棋盘村:偏远的“乐土”

  棋盘村地处偏远,自驾前往是最好的选择,从佛山出发沿桂丹路往丹灶方向前行,驶过金沙大桥后,在金沙邮政局门口右转驶入樵金路,沿路一直往北行,在西二环高速入口前的一个十字路口驶入南沙大道,行驶300米左右就可看到南沙村委会,在村委会前的一条小路向西北沿河堤行驶一里地左右就可以看到棋盘村了。

  若乘车可以搭乘209路至金沙邮电局,换成丹02路至南沙村委会或者向南村下车,然后步行约一公里可到达棋盘村。

  棋盘村坐东向西,依河而建,一般来说,如此集中的古村建筑多坐北朝南,而棋盘村则选择东西向。然而当记者站在陈氏宗祠大门口,感受到穿堂而过的凉风时豁然开朗:临河而建的棋盘村依照“小海”的走势选择东西向,河宽风大的小海为棋盘村提供了天然的陆水小环境,即使是炎炎夏日,棋盘村的堂屋都会有丝丝凉风穿过,真正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棋盘村现存“西关大屋”30余间。棋盘村的房屋屋脊呈三角形高耸,上多有云纹、龙纹硬山顶,两侧山墙与屋顶基本平齐,不再有早先年高高耸起的镬耳山墙。在一些屋顶上,还可以看到高高挑起的尖角,看上去就像牛头上的牛角,在屋脊的两边各有一个,由于长得像龙船上的龙角,所以当地人把这个叫做“龙船角”。

  棋盘村因建筑布局严谨整齐,状如棋盘而得名,但是当年为何如此布局村民们却不得而知。记者查阅资料后推断,棋盘村的建筑格局与三水大旗头郑村类似,典型的岭南建筑,棋盘分布,以宗祠为中轴线采取基本对称的方式建筑。这种建筑格局有利于防火防盗,在火灾突起时,宽敞均匀的道路分布可以将人员迅速疏散,房屋之间无处不在的间隙也可以阻止火灾蔓延。

  此外,也有说陈北在建村时期望子孙后代做人做事都像下棋一样,全局考虑,着着领先,所以建成棋盘摸样,并起名棋盘村。

  陈氏宗祠:少见的五进式格局

  陈氏宗祠是棋盘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整个村子的中轴线。宗祠门楣上书写陈氏宗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由厚重的坤甸木制作,高大约3米,门面原本雕刻有精美的门神一对,但在“文革”时被刮去了,如今隐约能看到门神的印记。

  宗祠为五进格局,前后跨度约有100米,与大多数宗祠三进格局有所不同,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的天井跨度为30米左右,其间种植有松树,地面均为花岗岩条石铺设。与其他地方多数宗祠一样,神台的位置位于第三进,高大的坤甸木支起大殿的屋顶,同样采用传统的悬梁结构,不过因为年久失修,支撑大殿的木柱子都被白蚁蛀空了,为了不让大殿倒塌,村民们砌起红土砖顶住屋顶。

  从前的祖先牌位处贴了一张大红纸,却没有看到神位,村里的一位阿婆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很高的祖先牌位,放置了很多神牌,而神台是用坤甸木制作的,非常精美漂亮,问她有多漂亮,她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几靓,几高!”大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意思,然而自“文革”被破坏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这个漂亮高大的神台了。

  从第三进的侧门出去,后面还有两进,这在各地的宗祠中是比较少见的,据村民说,第四进从前是村里的议事堂,而第五进则用做私塾,私塾旁边曾有个很大很宽敞的厕所。

  钩沉

  最早的“安全社区”

  据陈历昌老先生回忆,“从前,整个村子都是封闭管理的,围墙大概有3米多高,虽然靠近北江水路,但是从没有遭到盗抢。”陈历昌说,在村子里注意看,会发现棋盘村的每一条巷口都有一个门楼,防盗作用很好,按照现在的标准,这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安全社区了。

  不过可惜的是,大跃进期间,围墙和炮楼都被拆除,拆下的青砖用以建设厂房、猪圈等设施,另外一些则分发给贫下中农家庭修建房屋了。

  访谈

  杨乃洪,南海区丹灶镇南沙村干部

  摄影者让棋盘村声名远扬

  南都:在地图上一般找不到棋盘村,虽然入选了佛山十大古村名录,但是棋盘村的声名似乎并不如其他村子。

  杨乃洪:棋盘村被“发掘”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得益于几年前南海一位驻村干部,他比较喜欢摄影、旅游,在南沙驻村时发现了棋盘村,并且发现这个村子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找不到踪影,于是拍摄了很多照片放到网上,此后棋盘村才开始有名起来。

  而我虽然是南沙本地人,对棋盘村以前也一直不了解,也是后来慢慢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才对棋盘村慢慢了解的。

  南都:棋盘村在几次运动中均受到破坏,村民介绍说破坏还挺严重,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杨乃洪:据我与村民沟通了解,认为主要的破坏有几次,第一次就是大跃进期间,由于村中古屋为统一的水墨青砖结构,为了大跃进、大生产,很多屋子被拆掉建厂、建猪圈、建仓库,木质的房梁等则被拿来当柴烧,从土改开始到大跃进到达顶峰,村里130间古屋子,只剩下30间。

  第二次则是“文革”,除了对房屋的破坏,加上了对文物的破坏,神台、雕塑等被当做“四旧”破坏掉,包括雕刻在陈氏宗祠大门上的两尊门神也被刮掉。

  第三次则是不久前棋盘村被发现后,一些石塑、砖雕等被人盗窃,比如村北祠堂门口的石狮子,一些建筑上的砖雕、泥塑等,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也是硕果仅存的,几乎是一夜之间被人偷走了。

  南都:从村民的交谈中发现,棋盘村希望发展,但是如何发展,政府是否有具体的想法?

  杨乃洪:这个一直是南沙村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提高棋盘村的投资环境,村民们也一直在努力,比如村前的地面硬化,就是村民自己集资30余万元铺设完成的,连贫困户都捐了钱。现在村民又出资将祠堂前曾经被填埋的旧水塘重新开挖出来,工程正在进行中。

  以前我们也曾想把棋盘村像大旗头村那样保护起来,但后来发现不太现实,所以希望棋盘村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投资,如果能有一个具体的旅游项目,既能保护棋盘村,又发挥其优势,这是最佳的方案,所以目前村子依然处于招商中。

  街谈

  陈历昌,棋盘村老族长,族谱保管人没有族谱的古村落……

  在现在的南海各级史志中很难找到棋盘村的影子,其实棋盘村本来有村志及相关的资料,可惜在建国后的运动中,这些资料全部被烧掉了,只留下一本族谱在我手上。遗憾的是,棋盘村入选佛山十大古村后,在一次丹灶镇文化调研中,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从村里借走了族谱,此后族谱不知下落,至今未归还,只留下一本复印本还留在我手上。现在,棋盘村变成一个没有村志、没有族谱的古村落。

  轶闻

  棋盘村曾是“地主村”

  据村民介绍,棋盘村目前虽然只是有100余口人的小村子,但族群旺盛时也有数百人,如今陈姓家族四散飘落至全国乃至海外。

  有村民说:“棋盘村的人不打鱼,都是打工,什么工都打。”记者在与陈历昌交谈中,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陈家在清远也有上千亩田地,就是说,在依赖土地资源的农业社会,陈家不多的人口完全可以依靠收租子过活。

  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证实了这个结论。村民们还清楚地记得,在土改和“文革”时期,村里大多数人都被打成“地主”,迎接他们的是没完没了的批斗,不过也正是因为村里人成分大多一样,又都是陈氏后人,所以内斗的情况则较少出现,到如今也依然其乐融融。

  采写:

  南都记者 李喆

  摄影:

  南都记者张明术

  作者:李喆

南海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分享到: 分享到网易微博
南海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