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源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
河源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05月26日 河源市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困难较多、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决心迎头赶上,通过各县区政府和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至今年4月底,除龙川县外,其余4县1区和市直企业实际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占应解除人数的97.9%,有3947名职工已领取经济补偿金。改革资金已到位13770万元(其中变现资产筹得9271万元,省补助4299万元),占改革所需资金的81.8%。市、县区新组建了7家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其中6家已开始运作。河源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层层落实。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指导改革工作。市委书记梁伟发多次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做出批示,强调必须克服困难,全面推进改革。市长吴锐成多次主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示必须在确保储粮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确保新公司运转正常的前提下,保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分管粮食工作的副市长杨耀初亲自带队赴梅州学习借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经验,并主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严格把好政策关。市、县区各级都成立了粮改领导小组,由市、县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发改局、粮食局、财政局、审计局、劳动保障局和农发行等部门组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责。同时,由市成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督导组,根据改革的进展情况,分组到各县区进行督导,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科学制定政策,改革措施到位。为确保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既能解决老人、老粮、老帐的问题,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河源市作了大量调研工作,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借鉴了梅州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先进经验,了解了省内部分兄弟市的情况,并通过下乡督导和座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河源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总体方案》先后易23稿,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方案明确了5个关键问题:一是对现有企业统一依法关闭,不留尾巴,彻底改革;二是对在编在册在岗职工实行全员下岗,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三是市、县区各重新组建一家国有独资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政策性业务,所有员工重新竞聘上岗;四是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标准;五是以市县为主解决改革资金问题,市统一组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改革资金不足部分均由拍卖资产变现解决。 三、广泛宣传改革政策,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去年10月,河源市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宣传改革政策和职工安置政策,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服从改革、支持改革,提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市共播报电视专访29次,报导新闻35次,并在《河源日报》设置《关注粮改》专栏,市、县区设置电话咨询热线,接受职工咨询和投诉。市粮改办还针对职工思想动态,充分利用职工来访、来信、来电咨询的机会,宣传政策,答疑解惑,积极化解矛盾。同时,各市、县区通过召开职工代表会、座谈会及上门家访等形式,认真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据统计,全市召开职代会80场,到会2300人次;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121场,到会2100人次。 四、程序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这次改革中,全市有6444名在册职工将被解除劳动关系,还有1822名离退休人员须移交社保部门管理,改革的涉面大。因此,河源市始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贯穿于制定政策、员工返聘、资产拍卖等工作中。在制定《河源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总体方案》时,成文的每一条款,均有政策依据支持,并在拟稿中注明政策出处和文号。市、县区资产拍卖都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和拍卖公司进行评估和拍卖,全过程公开透明。竞聘员工采取统一笔试、面试、考评,按照择优录用原则确定返聘员工。笔试题目委托外地有专业资格的单位出题,并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卷、统一登分。员工竞聘面试,计分完毕后立即公布成绩,并邀请纪委、监察局人员及媒体记者监督考试过程。 | | | |
佛山市南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发改)
|
发改微博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