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东部分地区粮油抢购风波平息的启示 |
广东部分地区粮油抢购风波平息的启示 2003年02月24日 2月12日傍晚开始,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汕头、湛江等部分地区出现抢购粮食和市场粮价上升现象,上述地区的大米每斤上升3至5分钱,涨幅为5-10%;高的每斤上涨3-5角,涨幅为10-15%。省和有关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了有力措施,至13日上午十时左右,粮食抢购风波得以平息,市场恢复正常。 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首先得益于“米袋子”各级政府负责制的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流通渠道多元化,地区性粮食供求更直接地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米袋子”各级政府负责制的认真落实。事件一出现,省政府、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立即采取了有效措施,省计委、粮食局13日凌晨即用电话和通过网络及当天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要传媒,公开说明全省粮油货源非常充足,目前光是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就足够全省供应半年有余,群众随时都可买到粮油,提请群众勿信谣言跟风抢购。同时,通知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坚持按正常价格,敞开供应粮油。计划、粮食、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管理,严厉打击趁机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秩序等不法行为,确保市场稳定。 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从根本上看得益于各级粮食储备发挥了基础保证作用。从2001年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省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全省粮食储备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储备规模,包括国家在粤的粮食储备,足可以供应城镇居民半年左右的口粮,这种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了政府粮食调控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市场“稳压器”的作用。这次事件一出现,潮州、揭阳等市就把政府充裕的储备粮食状况拍摄下来,进行电视宣传,极大地稳定了居民的“粮心”,确保了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和社会稳定。 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还得益于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虽然,近年来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和调整步伐加快,国有粮食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这次事件出现后,这些地方的国有粮食企业都能以大局为重,按照各级政府和省计委(粮食局)的要求,及时做好粮食调配和补充,延长营业和提早开市,敞开供应,坚持不升价,还加班加工大米供应市场,这次国有粮食企业比平常多销售粮食30至80%,确保了粮食充足供应和粮价的稳定。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主渠道的作用得到显著发挥,功不可没。 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政府应对粮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经受了考验。这次粮食抢购风波,从2月12日傍晚开始发生,至13日上午十时左右恢复正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平息,表明各级政府应对粮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还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个别地方也出现信息不灵、反应不快、措施不力的情况,不少地方还未形成完善的粮食应急预案机制。通过这次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敲响警钟,建立起反应迅速有效的粮食应急预案机制,防患于未然,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离不开新闻媒介的正确引导。这次粮食抢购风波出现后,粮食部门等部门与新闻媒介密切配合,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宣传。有关媒体及时进行了报道,反映了我省粮食库存充裕,完全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的真实情况,并呼吁广大群众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跟风抢购,不要上当受骗,使一些不法之徒企图通过哄抬粮价牟取暴利的行为难以得逞,从而稳定了民心,稳定了市场。 因此,从这次粮食抢购风波的平息过程,我们大家都可以深切地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更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米袋子”各级政府负责制,落实各级粮食储备任务,配足粮食风险基金,切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机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以确保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 | | | |
佛山市南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发改)
|
发改微博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