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南海立区之本、发展之核。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南海要在区域竞争中抢占高地,推进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环境再造,顺利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战略,加速发展“三大片区”,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因此,人才立区战略被列入南海区决策层的核心战略之一,开创“人才济济、狮舞龙腾”的新局面,加快确立区域人才竞争优势成为南海的新目标。
南海区相关部门数易其稿,制定了《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立区战略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今日起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广大市民可提出真知灼见,建言献策,用您的智慧共建幸福南海。
信函邮寄地址:南海区南海大道北88号A座508室,邮编:528200,收件人:南海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电子邮箱:fsnhrcb@163.com。
传真:0757-86282913。
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立区战略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发人才第一资源,争创人才第一优势,以人才为立区之本,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建设富民强区的幸福南海。根据我区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强化人才立区之本理念
1.充分认识人才立区战略的意义。人才是立区之本、发展之核。改革开放30年来,南海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三来一补”到世界五百强纷纷落户,从“广东四小虎”到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开创了全国瞩目的南海模式。成就这种辉煌的关键,就是南海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海纳百川的胸怀汇集了大量人才,正是依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南海才形成了先发优势,实现了经济腾飞。
随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千帆竞发的大潮中,南海原有的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不断有追兵赶了上来,南海从被追赶者变为追赶者。究其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在人才发展上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未真正确立,人才投入和人才政策创新力度不大,人才载体建设不足,产业对人才的集聚力较弱。人才发展不仅明显滞后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先进地区,这已成为当前南海最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南海能否摆脱不断被超越的窘境,能否实现反超越,再立潮头。
得人才者得天下。南海曾经辉煌,靠的是人才,南海再造辉煌,更要靠人才。南海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城市的更新、文明的创建,无不需要人才来引领。“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枢两翼、核心带动”战略的实施、“三大片区”的发展、“富民强区、幸福南海”的建设,无不需要人才来支撑。实施人才立区战略,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就是要把人才建设作为贯穿全局的主线,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依靠人才上来,再造环境,荟萃人才,以人才催发各类要素,以人才凝聚发展后劲,以人才创造新的优势,以人才描绘更好未来。
2.明确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建设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人才南海”为目标,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创“人才济济、狮舞龙腾”的新局面,加快确立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到201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2万人,每万劳动力中有研发人员8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7%,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8%,人才贡献率达到45%。到2020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70万人,每万劳动力中有研发人员98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2%,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21%,人才贡献率达到51%。
二、突出人才资源优先投入
3.落实“十年百亿”人才投入。坚持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区政府设立“人才立区战略专项资金”,各镇(街道)相应配套财政资金,10年全区累计人才(科技)开发投入达到100亿元。
4.加强人才投入绩效考评管理。制定“人才立区战略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评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实行管、用分开,由人才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提出人才项目策划方案、实施计划和经费申请,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审批和统筹安排。
三、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5.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分片实施、有效管理”为原则,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完整、设施完善的要求,采取政府投入、政企合作、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在人才集聚区域建设人才公寓,五年内建设6000套,其中今年建设1600套,之后每年不少于1100套。人才公寓按照“政府核定租金、周转过渡租用”的原则使用和管理。
6.实施“创业硅谷工程”。以重点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型企业为依托,以研发中心、产学研联盟、公共技术平台为支撑,区、镇(街道)、园区互动,全方位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争创广东省金融高新服务区为“省人才特区”,依托我区新型显示器、新光源、生物医药、整车汽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打造省级以上“人才走廊”。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用5-10年时间,分别建成2家以上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家以上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进一步推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力争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全国同类地区前列水平。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优势领域基础研究项目、前沿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关键配套服务项目落户。大力推动海归人才嫁接传统产业、民营资本牵手海归项目。
7.实施“引龙孵凤工程”。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急需的科技、智力和创新要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按照“两个优先”(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要求,全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568”计划,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引进、培育60个包括国家“”和省“珠江人才计划”在内的领军型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扶持800个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创办科技企业或进行成果转化。
8.实施“十万雄兵工程”。围绕现代产业集群,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培养数十万产业人才,缓解产业发展对高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加快整合区内科教资源,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依托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加快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和升格技师学院步伐。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公办、民办和企业三种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开展贴近产业、贴近企业、贴近前沿的技能人才培训。
9.实施“柔性引智工程”。坚持以用为本,建立健全“不迁户口,不转关系,双向选择,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人才引进柔性流动机制。着力拓展柔性引才用才渠道,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用”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柔性人才库,加强与国家外专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海外华人社团组织的战略合作,促进境内外创新型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担任业务顾问等形式为南海服务,积极探索“科技镇长团”、“专家顾问团”、“点子交易平台”等模式,使各类柔性人才为我所用。
10.实施“沃土育才工程”。围绕产业智库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南海大学园区,以大学园区为基地,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到南海合作办学,建立科研机构。努力争取省、国家和世界级的各类高新科技项目论证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智力平台“落户”南海。积极探索建立公共科技信息电子查询中心,购买世界先进科研中心、科技杂志、高等院校、实验室等单位的电子信息网络使用权,以准成本价供我区高层次人才或高新科技企业有偿使用,切实解决我区科技人才缺乏信息土壤的难题。大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化国际化培训,巩固已有境外培训基地,拓展一批新的有特色的海外培训基地,促进各类人才培训向常规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
四、不断创新人才政策
11.实行重点人才和项目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开发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对引进和已在本地服务的获得国家或省、市级认定的各类型高层次人才,本地项目通过评审,给予科研经费、项目配套(启动)、工作场所、融资担保、住房租售或安家费等方面的奖励和扶持;对相关企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区级以上研发机构、院士工作室或博士后工作站,进一步加大启动经费和科研人才资助奖励力度;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中若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行业紧缺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参加由国内外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举办的与本人研发项目、工作岗位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或进修,给予专项资助;对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或学术组织在南海举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给予项目资助。
12.创新金融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基础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创新型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扩张期到成熟期各个发展阶段完整的投融资基金链。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方式融入孵化企业,全力推进南海全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民营企业发达和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探讨设立种子基金或风险基金,建立“银行+担保+额外风险补偿机制”的融资平台,通过嫁接式人才引进和项目孵化等方式开展创投、风投,政府从制度保障层面组织企业与风投基金、银行开展专项对接活动。
13.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政策。以面向“四业”为本,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面向“学业”,实施奖学奖优政策,对潜力好、表现优秀的中学生,建立跟踪培养档案,完善隐性和潜在人才数据库。面向“就业”,鼓励、资助本地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提高青年的就业竞争力。面向“创业",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扶持,鼓励和服务大学生走上创业发展之路。面向“继业”,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以青年商会为媒介,加强对企业家二代的培养。
14.改革党政和社会管理人才队伍政策。大胆改革,先行先试,逐步打破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政府聘员、村居管理人员等人员队伍之间的壁垒,在岗位设置、人员交流、薪酬待遇、职级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创新创造,建立各类人员公平竞争、合理流动的新机制。研究出台更灵活的政策与措施,大力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五、构建全方位引才体系
15.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融合引资的优势资源和平台引进人才,象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象抓大项目引进一样抓领军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注重发挥以才引才效应,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各层次人才特点的引才机制。对积极推荐并成功引进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的海内外社团组织、中介机构或个人,给予奖励。
16.设立海内外引才据点。依托粤籍在外高校(院所)校长(院所长)、两院院士、知名教授等资源,在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建立“引才联系点”,聘请引才顾问,加快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充分利用毗邻港澳、联系海外乡亲紧密的优势,发挥区公资办驻外单位招才引智“窗口”的作用,依托海外主流人才机构、全球南海会馆、华侨华人社团和留学生组织等社会关系网络,设立海外“引才驿站”,聘请海外“引才专员”,构建覆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引才网络。
17.打造 “五位一体”引才体系。全面、深入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引才工作,建立“网、猎、市、校、教”五位一体引才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才网站、猎头公司的深度合作,引进国际著名人才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标准化、高端化人才中介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市场合作,积极开展博士恳谈会和招才引智“南海日”等活动,吸引专业人才、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扩大与国内“985”和“211”工程院校签署全面人才合作协议的范围,大力开展“百所高校南海行”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建立校地、校企培养、输送和使用人才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与国内重点省级高教中心合作,开展大学生实训、岗前定制培训等人才培养输送计划,不断拓展引才渠道和路径。
六、打造人才服务优质品牌
18.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多功能、专业化、保姆式、一条龙的高效贴心服务,为人才在南海生根和发展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同时,在各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设立人才服务小组,构筑全方位、网络式的人才服务架构。
19.丰富人才服务内容。不断优化人才人事服务、项目促进服务、创新指导服务和市场开拓服务等,努力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出台有关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满足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居留、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生活方面的需求。实施专家学术休假和交流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实行政府投保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制度和每年体检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确保海外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受“国民待遇”。扶持发展博士生联谊会、留学生联谊会、名校校友会等高层次人才社团,依托社团开展各类高层次人才互动联谊活动。
20.营造尊重人才良好氛围。大力培养、宣传有影响力的南海人才形象代言人。设立“南粤金桂奖”(暂定名),每两年评选并奖励一批对南海有贡献的杰出人才。选择国内外一批高校设立“蒲公英”(暂定名)奖学助学基金,引导和鼓励优秀学生毕业选择南海、服务南海。建立区、镇(街道)领导联络高级专家制度。建立优秀人才列席党委、人大、政协会议等“直通车”制度,赋予更多的优秀人才政治荣誉和社会名誉。
七、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保障
21.做实配强人才机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门编制和人员,确保工作经费。建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形成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人才办)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22.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探索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创新成果的多少、企业发展的成效、人才集聚的程度论政绩、排位次、定奖惩。
八、附则
23.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区人才办、区法制办负责政策的解释。
24.区有关部门依据本决定精神,制定相应政策的实施办法。 |